中新网银川9月21日电 (记者 于晶)9月21日,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宁夏银川开幕。
会议现场。中新网记者于晶摄
本次大会以“中阿科技合作 共享创新未来”为主题,旨在传承好中阿友好交流传统、深化好中阿科技务实合作,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
大会通过视频形式发布面向阿拉伯国家提供300项先进适用技术。
其中,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推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等26项技术。
资源能源利用领域,推荐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光伏供水及水处理技术、天津大学垃圾气化焚烧技术等112项技术。
污染控制领域,推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城市水污染遥感监测技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循环流化吸附再生式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等49项技术。
其他可持续发展领域,推荐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装袋式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风光储一体化工程技术等113项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的面向阿拉伯国家提供300项先进适用技术知识产权明晰,技术经济性突出,适于市场化示范推广,契合阿拉伯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关切。
截至目前,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已成功举办4届,于2016年建立了中阿技术转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跨国技术转移供需双方提供数据推送、成果展示、技术对接、法律咨询等多种服务。在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上先后促成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88项,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走出国门,有效促进了中阿双边国家间的互信互利共赢。(完)
中新网南宁9月21日电 (韦佳秀 杨陈)9月21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在广西南宁市召开全国特色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现场会。
图为会议现场。广西农业农村厅供图
会议指出,近年来特色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供应能力明显增强,花色品种更加丰富,果品质量稳步提升,科技成果加快应用,产业素质不断增强,促进增收就业作用明显,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会议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以“控规模、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强链条”为重点,推动果业走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同时,要聚焦控面稳产,到2030年,全国果园面积控制在1.5亿亩,水果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进一步提高果品品质、产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会议要求,要聚焦重点难点,突出优势产区,集聚政策、技术和服务,加力推进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重点抓好调优品种结构,优化品种熟期,做强优势产区。二是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加快低效果园改造,发展轻简栽培和绿色标准化生产,建立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果业科技水平,突出抓好品种和砧木创新、种苗繁育创新、机械装备创新以及经营机制创新。四是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现代经营体系,加快提升采后处理和加工水平,完善营销流通渠道,培育创响知名品牌,拓展产业业态功能。
此外,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出席并作中国水果产业发展报告,组织观摩南宁市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6省(区)作交流发言。(完)